news

热搜资讯

唐代的朝元阁

唐代华清宫布局宏伟,除了山下的宫殿建筑群外,山上的建筑物也有不少。其中不少与祭祀上天有关,朝元阁就是其中的一座。《贾氏谈录》记载:“朝元阁在北山之上,基础最为崭绝”。开元二十九年,朝元阁落成后,唐玄宗经常带文武大臣们上山朝拜上天。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722-780?)作《朝元阁赋(以“高抗山顶,升览清远”为韵)》  云:

上将恢帝宇,壮神皋。断景山之松,用而有节;感子来之众,役不告劳。成仙阁之宏敞,配紫极之崇高。先是徵规模,宏大壮;经始圣迹,责成梓匠。当桂户而八水悠远,植玉阶而千岩相抗;升阳乌赤霄之表,栖玉兔翠微之上。可以吞贝阙,压崐阆,盛矣哉!亦神明之化也,不可得而称状。观乎?俭以示德,高即因山;虹梁天近,丹陛云还。汉武求仙,望蓬莱海上;吾君有道,致方士人间。厥构既崇,其宁惟永?正色深沈木末,浮光嶙乱山顶;如翬斯飞,独出颎。农务暇,霜气澄;天门辟,龙辂升。俯人烟万井,小云树五陵;天临宇宙,日照黎蒸。是时也,灵仙响集,品物交感;因高载著人风,有象宁遗睿览。圣人垂化,稽古上清;彼会昌之构宇,得朝元之美名。不夺穑地,知庶心胥悦;高标灵阜,表圣寿长亨。襟怀动植,指掌寰瀛;将九围载广,与三光克明。斯乃栋宇之大也,虽前史莫之与京。夫如是,古之濬城隍,饬宫苑,孰比我君居高而致远?

image.png

1986年,陕西省华清宫考古队在骊山上考察遗址,当他们登上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峰顶,行到清代、民国时期修建的老君殿南偏西10米处,遇到一堵断崖面,经仔细观察,发现了一道厚达2.5米,南北长达8米的夯土基遗址。经过考古挖掘,发现一处遗迹,包括山门、两边厢房、献殿等,整体建筑呈凸字型,由东、西踏道、廊房及主体建筑组成。建筑台基东西宽约79米,北边台基高达6-7米。其中,东踏道宽2.9米,长10.31米,踏道转弯处有转角平台,转过平台,接续登踏道通往主体建筑。西踏道宽2.85米,长10.34米,也配有转角平台。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遗址、文物的性质、年代特征,与文献资料的对比,确定这座坐落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的建筑物就是华清宫中的朝元阁。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华清宫日渐荒废。宋代朝元阁前仍见到杨树。元代商挺曾见到过朝元阁,不过那时已是翻修过的建筑物了。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们在朝元阁原址东北方向修建了献殿、大殿、山门与东西厢房,至咸丰五年四月完工,并在殿内立有《重修朝元阁》石碑,不过,那时的人们已开始称这座阁为老君殿了。1958年,临潼县人民政府又对老君殿进行了专门维修。1985年,又再次进行维修,并立了一尊泥塑老君像。1986年,陕西华清宫考古队在老母殿村的碾麦场内发现了疑似老君殿遗址,1988年,考古学界、建筑学界与历史学界共同现场鉴定,确认该遗址为华清宫老君殿。唐代老君殿坐落在朝元阁遗址西南300米处,清代、民国老君殿坐落在朝元阁遗址东北10米处,这就是三座建筑物间的关系。明代,人们已开始混淆这些关系了。现代的人们已很少刨根问底,多亏考古进步发展,才解开了这一谜团。

我年轻时,每天早晨爬山,逢到冬天雨雪后,登山台阶就显潮湿。行过晚朝亭,再往上走,渐渐地靠近老君殿,台阶就慢慢地积下薄冰,渐上渐厚。下来后,我寻问魏基智老师,为什么从这里开始就有冰了?他说古诗云:“行云不下朝元阁”,便是这里湿度较大的缘故。朝元阁周围山岚逢雨后,半山腰以上,云雾缭绕,烟岚横亘。看来,所谓“虹梁天近,丹陛云还”的景象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