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热搜资讯

华清梨园|太真击独磬

发布时间:2017-10-17

微信图1.jpg


《开天传信记》记载,“太真妃最善于击磬,搏拊之音泠泠然。新声虽太常梨园之能人,莫加也


上令采蓝田绿玉琢为器上进,流苏之属,皆以金钿珠翠珍怪之物杂饰之。又铸二金狮子,作拿攫腾奋之状,各重二百余斤以扶。其他彩绘缚丽,制作神妙,一时无比也。


微信图2.jpg


上幸蜀回京师,乐器多亡失,独玉磬偶在。上顾之凄然,不忍置于前,促令送太常,至今藏于太常正乐库。”


磬的由来及发展




那么,磬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呢?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尚书》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古人考证这就是最早的击磬了。


大致是新石器时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乐器,音节简单,容易学习,但那时还没有磬的称呼。


微信图3.jpg


磬的名称据说是直到尧、舜时才有的,系一位名叫无句的人命名的乐器,也有的说是一位名叫叔所的人命名的乐器。


那时,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即部落联盟时期,社会组织已较发达。劳动之余,人们利用新石器工具,根据劳动过程中石器相互碰撞发出的悦耳的声音。


积累、模仿而创制了简单的音节,这就是磬的最早来源了。《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模仿天上诸神灵的威严,以祈祷人类的祝福,以降服百兽。


微信图4.jpg


到了商代,由于青铜加工工具的出现,石器的制作更加精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乐器的制作,那时已能成批量的生产磬了。


材料仍然是石材,而制作远较前代精美,可以广泛配备到王室宫廷、贵族家庭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就有磬的原始文字。


微信图5.jpg



到了西周,青铜工具更发达,加工工艺更先进,磬也更精美了。随着铁质工具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磬的加工更加精巧,磬的形状一般上半部为倨句形,下半部则呈微微的弧形。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一套石编磬,有32枚残迹,从其组合关系,可以推测这组编磬原来分为上下两层,每层的石磬各依次悬挂于兽座龙首铜架上。


微信图6.jpg


到了汉代,磬的形状更趋简洁,其上下各部一般都制成倨句形状;此后,磬的材质,也从单一的石制发展出玉制、铜制等。


并正式成为皇帝、权贵们不可或缺的乐器,包括宫殿的饮宴、宗宙的祭祀、朝聘的礼仪等重大活动,都需要编磬来充当主要乐器。


微信图7.jpg


唐朝磬的发展



唐代以来,梨园兴起,民间俗乐走向皇宫内院,编磬传统用来祭祀等国家大典时雅乐表演之用,以其正统,难于搬运,而为独磬表演取代,独磬也走向梨园乐器了。


正是在这种重大的转折中,杨贵妃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将独磬的表演艺术推向极致,创造了梨园音乐的更新与变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观赏史料记载太真妃击磬的表演,就更有味道了。杨贵妃搏磬、拊磬的声音,像深山幽涧中的细泉跌落一样,发出泠泠般的声音。


以这种最基本的音节,演奏出无限的幽思,在推动编磬向独磬演奏发展的过程中,梨园弟子们跃跃欲试,能者才者层出不穷。


微信图8.jpg


但无一能超越杨贵妃的,这是由于杨贵妃能歌善舞,又通琵琶,具有多样的才艺,拥有兼通并融的智慧,这才能完成音乐史上革新的重任。


贵妃的努力与才艺博得玄宗的欣赏,他亲自命人从蓝田采碧玉,细琢为磬器,贯以流苏,挂以金钿珠翠、珍怪之物,将这个简单的乐器装饰得唯美至极,成为一件艺术珍品。



独磬还需悬挂,工匠们为配合才艺出众的杨贵妃,又抛弃了传统的铜制悬架,而改铸二座铀制狮子。


刻画出拿攫腾奋的形状,稳稳地坐落在地,一左一右,用细爪轻微地扶着玉磬,仿佛悬在空中一般,这样,击磬仍能发出泠泠然的声音,与悬挂在铜架上的效果没有二致。


微信图9.jpg


这件珍贵的乐器,成为独磬表演的一件标志物,也忠实地记录了杨贵妃在艺术革新上的杰出贡献,这是艺术史上尚未彰显的一段佳话。

华清 梨园

上一篇:旅游WC 原来它是一幕华清春景

下一篇:赏秋攻略|微风带凉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