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传承经典 标准引领发展
发布时间:2016-11-01
长恨歌十年,已经发展成为了陕西旅游的一张“金边名片。今年九月,以《长恨歌》演出管理和服务为蓝本编制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昨天,“推动《长恨歌》模式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暨中国实景演出首批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华清宫成功举行。
基本情况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陕旅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华清宫景区和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的运营管理。公司总资产10.4亿元,拥有员工1000余名。目前公司运营的五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华清宫景区、华清演艺、华清御汤、华清文创和华清管理,初步形成了“华清旅游”的品牌格局。
近年来,公司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实景演出《长恨歌》经营也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2016年演出311场,接待观众65万人。年均观众人数和收入都是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演出收入、单场上座率、单场收入3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一个传统人文旅游景区经营规模在10年内发生如此变化,成为全国旅游演艺的发展标杆。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双试点”单位等多项荣誉。
主要做法
旅游为体——华清宫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集风景园林、文物遗址、温泉沐浴、实景演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做为历代帝王行宫,华清宫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迹,特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达十年的爱情故事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主要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成为旅游演艺创作的资源基础和市场基础。
文化为魂——2006年,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在华清宫投资1.2亿元打造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该剧以白居易同名叙事诗为蓝本,以真实的历史故地华清宫为舞台,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120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是真山、真水、真故事、真情感的艺术化呈现,她使沉寂的历史活化,有效带动了华清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产生了较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拉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被誉为“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之作”。
标准为矛——在旅游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华清宫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2011年积极申请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成为全省首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这一殊荣成为公司标准化建设的新纪元。为了做好试点工作,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亲自挂帅的景区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了以打造《长恨歌》演艺标准体系为核心,以做大做强旅游演艺产业为目标的试点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下发了《试点实施方案》《标准化管理办法》《试点工作督查制度》等相关配套文件,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2012年6月,华清宫又被省质监局和省旅游局联合推荐到国家标准委,成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通过全体员工的齐心努力,2015年2月,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被评为优秀试点单位。
10年的演出实践,5年的标准化试点,华清宫在演出接待服务、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舞台保障、演员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景演出标准化管理经验,总结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为骨架,以企业标准为主体的“长恨歌”演艺服务标准体系。包含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5项,企业标准47项。覆盖了演出的所有环节,形成了闭环管理。
试点推进过程中,国内外旅游演艺市场持续升温,也让华清宫看到了输出“长恨歌”管理和服务标准的潜在商机和广阔市场。在国家标准委,省、市质监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公司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申报制定标准,截止2016年6月,公司主导制定地方标准6项,其中《 实景演出服务规范第1部分:导则》《第2部分:演出管理》《第3部分:服务质量》3项地方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今年8月29日正式发布,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3项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旅游演艺标准的空白,为《长恨歌》“领跑”全国实景演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专利为盾——演艺管理和服务标准在复制推广中容易被抄袭和模仿,如何保护标准的知识产权,成为《长恨歌》模式走出去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省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华清宫通过把“长恨歌”多年研发和积累的独有技术转化为专利,嵌入标准。结合省知识产权局专家建议,公司组织申报了1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对包括自主研发的灯效设备、亚洲最大LED软屏、水下舞台、可伸缩隐藏在地下的座椅等10多项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初步为“长恨歌”标准体系穿上“防弹衣”。
至此,华清宫在总结、探索“长恨歌”标准化模式的道路上一步步深化,以“旅游为体、文化为魂、标准为矛、专利为盾”这一发展模式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写入《201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陕西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陕西文化旅游产业走出去的主推模式。
几点体会
对标准的学习锻造了一支专业化的演出管理团队。尽管《长恨歌》已经承载了很多的荣誉,但我们始终坚持“百年精品”的理念,不断精雕细琢。演出十年来,华清宫不断强化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从硬件设施管护到演出管理运营,华清宫始终坚持PDCA、持续改进的标准化理念,做到了年年改进、年年创新、年年提升,2006年投入8000万,以后每年都有几百万到上千万用于舞剧的提升改造。10年累计投入已经达到了2亿多元。尽管这个过程中,很多客人都告诉我们:已经非常好了,但我们以精益求精的标准品质精神,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科技的发展,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要求,我们要使《长恨歌》成为百看不厌的美传。《长恨歌》的技术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专家。10年来,他们精准无误的操控了2400多场安全、精彩、震撼的演出。他们用标准固化创新成果,用创新推动标准升级,不仅保障了演出品质,而且使“长恨歌”常看常新,得到了亿万观众的认可。
对标准的执著打磨出一套精细化的服务流程。和国内很多实景演出不同,我们的演出管理全部由华清宫公司领导和员工兼职。白天工作在景区各个岗位上,到下午闭园以后,座椅摆放、设备检修、观众安检、引导服务甚至参与演出,领导和员工都要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夜间演出服务有一套不同于日间景区管理的流程和标准。我们提出,舞台上下,都是演出的一部分。比如,无论演出多么精彩,引导员必须面向观众,敏感观察有无异常;演出结束后,所有岗位还要列队送宾,完成舞台下的谢幕。我们能在15分钟内完成双场2500名观众的退场和2500名观众的入场;演出中突降大雨,我们能在5分钟内完成全场雨衣发放……这一切,都得益于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得益于标准化的生动实践,得益于“台上台下都是戏”的理念。我们相信:演出的美仑美奂与管理的尽善尽美相辅相承,《长恨歌》才能永不落幕。
对标准的信念成就了我们对艺术的坚守。目前,《长恨歌》一年演出300多场,双场也时常爆满到必须卖站票。我们接到最多的投诉是:订不到票!旅行社希望节假日能开三场。我们也研究过,时间、技术、管理都不是问题,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这不是所谓的“饥饿营销”,因为艺术不是演员和设备简单重复,而是需要表情、体态、舞美、音乐的完美融合,尽管观众看不到微小的差别,但我们能,对标准的信念要求我们,每场演出必须都是艺术的完美呈现!因此,我们甚至会在连续多日双场演出时,有意停演一天,以缓解演员和机械疲劳。这是出于对观众的尊重,对演员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和对标准的敬畏!
标准启发我们努力创新打造长恨歌营销模式。《长恨歌》演出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提炼、总结,先后与中国社科院、中青报、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三场高端论坛,使行业专家聚焦《长恨歌》,为《长恨歌》持续创新提供真知灼见。策划中国诗歌节闭幕式、汶川抗震救灾义演、中国一带一路旅游景区等活动,使社会各界认同《长恨歌》。《星光大道》、《倾国倾城》、《消失的建筑》等栏目先后走上了《长恨歌》的舞台,使全国人民了解《长恨歌》。
为了进一步丰富“长恨歌”标准化模式内涵,2015年6月,国家休闲标委会、中国旅游协会度假分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品质研究院、陕旅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实景演出华清宫峰会”在景区成功举办。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著名旅游策划、运营专家张小可,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等十余位国内文化、旅游、演艺权威专家、学者及旅游企业家共聚一堂,研讨“长恨歌”模式,使长恨歌的标准化建设成功模式引领、促进实景演出市场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标准化成就了一个让陕西骄傲的演艺品牌。《长恨歌》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旅游演出”;“中国十大未来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2015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十强”。在金秋收获的十月,我们又迎来了“长恨歌”国家驰名商标,全国第二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的殊荣。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今年暑期,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演出盛况,充分说明亿万观众对“长恨歌”品牌的深度认同。“长恨歌”已成为来陕游客、接待亲朋好友的必选项目。
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观众的支持和认可。最让我们感动的一次是在去年暑期的一天,《长恨歌》冒雨演出。刚开演4分钟,贵妃入场的莲花船出现故障,演出被迫中断。我们通过广播紧急通知观众:设备故障需要抢修,可提供退票。所有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担心各种突发状况。但场上一片寂静,2500名观众选择了坐在雨中静静等待,无一人大声喧哗,更无一人离场要求退票。20分钟后,当音乐重新响起时,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我们在湖中抢修的技术人员、和始终站在雨中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人员鼓掌,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观众的痴迷、观众的期待就是我们最好的报答和回馈!
标准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长恨歌》,通过“旅游资源+文化创意+标准管理”模式,实现了传统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从依托单一门票经济的小景区到全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今年,抢抓陕西“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陕旅集团提出“输出投资、输出演艺、输送游客”的发展定位,在集团内部全面复制推广“长恨歌”模式,创作的《出师表》、《法门往事》、《12.12》等六部新实景演出剧目将陆续公演。旅游演艺项目的打造将成为陕西旅游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为陕西旅游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陕旅集团积极将“长恨歌”模式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意大利威尼斯联合投资大型实景演出巨制《马可•波罗》,此举不仅是陕旅集团与丝路国家展开合作的试水之作,更是陕西乃至整个中国旅游演艺国际化的破题之作。
今天,7个单位联合签署推动《长恨歌》模式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倍感激动、倍受鼓舞、倍增信心。让我们更加坚信、更加坚定,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是选对了方向。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为不断夯实公司在全国实景演出行业“领跑者”地位注入不竭动力。
最后,我代表公司,再次感谢国家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质监局、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知识产权局和集团公司各位领导长久以来对华清宫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全国旅游演艺标准化也尚在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我们将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长恨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助推陕西旅游演艺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走出去,为做大做强实景演艺产业,服务陕西“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