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资讯

八十年,今天还原一个震惊世界的双十二 ——《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在华清宫首演

发布时间:2016-12-12

12月12日,由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集团郎德演艺有限公司承办,西安事变研究会协办的“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暨<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首演仪式”在西安事变原发地——华清宫隆重举行。《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由陕西旅游集团华清宫景区史诗巨献,是继舞剧《长恨歌》后的又一演艺力作。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冰、总经理任公正出席当天活动,与抗战老兵、百余名市民代表和中学生代表共同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同时见证了《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首场演出的启动。

20161213172514_900.jpg

历史在发生之时,总是充满了偶然,当它穿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却终究会在人们的一次次审视、品咂、解读中有了恒久的力量。

于是历史成为了镜子,成了哲学,有时也会成为故事。

西安事变,在八十年前的那个拂晓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八十年过去,当事者和旁观者都不断对它纠结和审视。

时间,让历史有了最强烈的表达愿望。还原它成为责任和使命。

在八十年后的双十二,有了《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它是陕旅集团尊重史实的前提下,通过电影艺术、戏剧艺术、舞台机械装置和观众参与等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的艰难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第一部以杨虎城的视角对西安事变整个过程生动还原,杨虎城身上关中刀客的侠气让整个故事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带领观众们“穿越”时空,回到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亲历这场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

当然《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不仅是一部有故事、有使命、有历史的剧。更是时代条件下,陕旅集团一系列演艺产业的重大布局。在这样的布局中,演艺陕军以一种征服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20161213172744_487.jpg

80年风华, 剧之魂魄为史为心

骊山的夕阳,照的不仅华清池的爱情,更有80年前骊山五间厅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在这里,历史成为一面巨大的镜子,折射过去,昭示今天;在这里,历史也成为射出的子弹,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聚合的炸响。

201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是华清宫景区打造的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为了让沉睡的历史鲜活起来,陕旅集团在借鉴舞剧《长恨歌》成功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炼、创新,从不同视角出发、客观展现历史原貌、紧扣 12·12 的历史事件,以一种全新的观影方式,为游客撩开岁月的轻纱,更加清晰、直观地“走入”那段扭转战局的历史,让观众能够更深切地感受这部传承民族大义的史诗,近距离仰望这座民族团结的丰碑。

《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谋、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战在即、枪声破晓、统一战线、世事沧桑等十幕剧,用高度浓缩史实,融戏剧、电影、舞蹈和多媒体、机械运动等当代艺术于一炉,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按摩,为游客撩开岁月的轻纱,揭秘1936年12月12日晚西安事变发生地真正发生的事情和真实发生的事件。在如此真实的的背景下,这样的的一部戏强大过所有的讲述。

该剧总导演李捍忠介绍,这是全国首创的“影画”节目表现形式,山水风光、历史实景以及高科技立体舞台装置高度结合,运用高端科技灯光、音响、机械装置设备以及多媒体投影技术、剧院技术和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法,达到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融合、电影画面与舞台戏剧融合的创意效果。通过挖掘“事变”前张学良踌躇不定的思想情绪、杨虎城母子的相见、蒋介石与宋美龄通话以及刘桂五及妻子的生活细节,将“事件”的发生铺垫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事关民族危亡上,客观再现了历史原貌。

“整个舞台用‘钢铁结构’来表现历史的厚重,战争的冷酷和男人之间的较量。舞台中心用‘纸张’的质感来表现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和战争面前生命的柔软。舞台美术风格用现代‘解构主义’将西安城的元素分布在舞台各处。整个舞台灵动而时尚,从而打破传统历史题材的沉重感,使观众观看演出的同时既充分了解了历史事件,又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舞美设计师冯磊如是说。

负责多媒体视觉设计的包尔温告诉记者:“从观众入场的那一刻,节目就已经开演了:环绕屏幕的视觉冲击、与视频轨迹追踪投影结合的全息音响系统迅速把观众带回到80年前那个特定的场景中;蒋介石乘坐的翼展22米的飞机从空中降落时,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飞机擦身而过的感觉。此外,通过灯光的交替变幻,观众甚至能够感受到大雪纷飞的寒意和枪林弹雨的急迫……”影像的艺术手段与戏剧表演形成水乳交融的契合,伴随着画面的冲击力度为戏剧高潮推波助澜,仿若身临其境。


20161213172816_29.jpg

还原12.12, 匠之大作为象为形

2016年12月12日,当《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的大幕拉开。大幕之前,是一台用最生动的方法表达的西安事变;大幕之后,是陕旅集团用大匠之心以一种创新开放的思维,实现的文化、资本和科技的对接。

华清池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景区,怎样把现有资源盘活,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谋求历史人文景区在新的旅游业态下的良性竞争发展,是陕旅集团提出一体化经营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0月,经过深入思考,实地探索,陕旅集团以“整合华清宫景区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旅游经济,促进省市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塑造中国唐文化旅游品牌”为出发点,向西安市提交关于临潼骊山森林公园与华清池一体化运营建议信。

一石激起千层浪,陕西省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产业链扩张实现旅游要素重聚,培育形成一批新兴龙头旅游企业”。魏民洲也继续对此作出批示:“把临潼旅游做大做强很重要,应根据省上‘意见’,研究支持此建议”,并要求临潼区就华清池、骊山景区资源整合事宜进行研究,积极与陕旅集团进行对接。

一体化经营理念带来的巨大效益震动了临潼区政府,陕旅集团于2013年先后与临潼区政府以文件致函的方式进行了数次对接。这份坚持终于在2014年2月份得到切实的行动支持。按照西安市委主要领导要求,临潼区委成立了旅游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陕旅集团也随即成立了一体化经营工作专项推进小组,先后对接洽谈20余次,最终,就华清池与骊山森林公园资源整合框架基本达成一致。

就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半年后的那个夏天,在国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政策方针的引导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陕旅集团与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构建起华清宫文化旅游景区,实现华清池到华清宫的嬗变和突破性的发展,促进华清池和骊山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向国际一流景区的转化,形成唐文化旅游板块,使临潼旅游格局和品质形成东有秦文化、西有唐文化的两翼发展局面。

华清宫景区是陕旅集团旗下打造的精品旅游景区,它依托华清池与骊山森林公园的固有资源,通过一体化经营,将二者联动管理,顺应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趋势和潮流。这一深具前瞻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显现出陕旅集团与临潼区人民政府“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构筑大旅游区的战略雄心。同时,也是中国旅游正式开启区域旅游一体化时代的最佳注脚。

面对华清池和骊山两大资源,陕旅集团创新管理机制,率先打破体制的藩篱禁锢,实施一体化经营,用一个管理机制整合两个景区的经营,使其合二为一,从此,打破了管理壁垒,洞开了发展天地。在整合提升资源的基础上,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划的“大华清宫”发展战略,是围绕“建设大景区、发展大旅游、打造大品牌”的战略目标,把原华清池景区和骊山景区统一到“大华清宫”规划范畴,采取“异类融合”方法,依据相异单体在品类、空间、时间、受众等方面的特性,按照需求以产业组合、景观组合、文化组合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的重新搭配。

经营理念的改变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游客来说,经过资源的整合原来的两张门票变为一张,价格也从原来的180元,降低为150元;对于骊山景区的工作人员,陕旅集团介入其管理经营,首先改善了人员的收入,人均收入提升了30%;对于整个临潼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原来华清池和骊山两个景区分别纳税2200万和400万,现在每年总计超过5000万。

一体化经营理念的背后,为“华清宫文化旅游景区”的构建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陕旅股份董事长、华清宫景区董事长魏铁平说:“通过文化的融合、品牌的融合、市场的融合,华清池和骊山统一运营后的华清宫文化旅游景区将最终建成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为提升临潼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引领和带动西安乃至陕西旅游产业大发展作出贡献。”

20161213173035_440.jpg

不忘初心,演艺陕军成为第一品牌

陕西旅游业有一个宣传词———“陕西是中国的一部历史教科书”。但今天从教科书里寻找那些厚重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陕旅集团一直致力于把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创意方式变成小说、散文和诗歌,变成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文化产品,将西安,甚至陕西全域因时间的流逝而沉寂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发展成为适应现今旅游者高层次需求的精神食粮。

陕西旅游何以立足?我们有厚重的历史,该如何讲述?我们有多样的文化,该如何表达?我们有众多的游客,该如何吸引?

大型实景演艺,无疑是陕旅集团最引以为傲的创新型实践。《长恨歌》、《出师表》、《延安记忆》等演艺陆续推出。当陕西由南而北的景区都闪耀上演着一台又一台的实景剧,一种真正为了观众而演,一种最生动还原历史真实的演出形式日臻完美。

演艺陕军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一种不容小觑的文化生成力量,旅游创意模式。它在源源不断的创作中丰富着内涵和力量。在陕西《法门往事》、《文安驿—穿越道情》、《黄河大合唱》、《封神榜》等实景演艺也陆续推出;在桂林、在宁夏中卫、在三亚,以陕旅集团执大旗的演艺陕军创造着当地的演出新阵容。沿着丝绸之路,演艺陕军在意大利威尼斯投资的实景演出《马可波罗》,通过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17年的游历及返乡后的故事,再现中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交流融合的历史情景,计划于2018年在威尼斯演出。同时陕旅集团还积极与柬埔寨旅游局对接商谈,计划在吴哥窟投资一台实景演出,综合运用灯光、音响、3D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当地历史故事和民宿文化。

“我们相信,明年以陕旅集团为代表的演艺陕军将成为第一品牌。”陕旅集团董事长周冰颇有信心地说。

周冰的话是有事实根据的,在全球层面,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中国虽然有赶超的勇气,但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大型旅游演艺这种依托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使用现代手段进行综合表达的演出形式在中国,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且颇具效益。以陕旅集团的。《长恨歌》为例,每年的收入都在5000万向上,且一票难求。而全国范围内,以“宋城”、“华侨城”、“印象系列“为代表的相关的旅游演出也摸索出一定的方式理念。

在此基础上,演艺陕军异军突起。以一种大格局、大理念、大创意如浪潮般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管理格局上,陕旅集团为代表的演艺陕军采取合作投资的方式,让各方加入各方得利,迅速促成演艺产品的推出;理念上,陕旅集团善于整合各方面的实景演出制作高手的长处,保证了产品的高起点、高水准;创意上,陕旅集团深刻把握历史和文化最真实和生动的脉络,用最先进的手段,最具创造性的思路为每一台实景演艺都独具魅力。

20161213173114_904.jpg

旅游元素有形,文化创意无限。人文精神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而文化创意是人文精神具象化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我们以灵感和魅力,而陕旅集团执旗的演艺陕军无疑是对历史和文化最具力量的表达。

陕旅集团 主笔:沙莎

上一篇:道义尚在,流芳千载任风雪; 情怀犹存,独呈丹心报中华!

下一篇: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西安事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