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热搜资讯

盛唐时期沐浴文化初探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对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 浴”、“ 洗”、“ 澡”的解释综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的洗澡。古人曾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这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赞赏的学生曾皙甚至把沐浴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人们以沐浴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以沐浴为礼仪,以沐浴为生活,甚至还曾以沐浴为禁忌······冠之以沐浴文化,是因为沐浴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具有不同的方式和特色。不同的民族还会受到地域、信仰、礼仪、禁忌等方面的约束,每一个人在身份、地位、沐浴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茶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沐浴文化。

未标题-5.jpg

沐浴发展到唐代已至鼎盛,唐人对沐浴净身特别重视,认为这不仅是荡涤污垢、洗心革面的精神升华,也是舒筋松骨、活血通脉的物质享受,既生清净之心,又去昏沉之业。所以,唐代的皇室贵族多喜欢在有温泉的地方大型沐浴建筑,一些离宫别苑都建在有温泉的地方,而几乎所有的离宫别苑都有精美的沐浴场所。唐代的帝王一般喜欢在自己修建的行宫沐浴,如唐前期比较有名的玉华宫、翠微宫以及九成宫。盛唐时期最著名的皇家沐浴场所非骊山华清池莫属。普通百姓人家遇到婚丧祭礼等需要母语的情况一般多在家中沐浴,所以盛唐时期市井中并没有像古罗马时期的大型公共浴室,这大概也与中国人向来的传统有关。道教的内道场和佛教的浴室院都是盛唐时期频繁宗教活动中的沐浴场所。

一、 日常节日中的沐浴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最初,此节的日期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因不便记忆,自三国魏以后,就固定为三月三日,这一天民间传承的中心活动是水边沐浴。每逢此日,古人都要到河边水滨去沐浴洗濯,洗去身上的污垢,以去除晦气和病魔等。史书上这种古俗礼仪为“楔”或“祓禊”。至隋代上巳节已蜕变为季节性的聚会节日,到唐代,人们已经不再提前往水滨洗去俗垢,但仍沿用“祓禊”一词,祓禊变成了纯粹的赏春游乐、聚会饮酒活动。唐人颇为重视上巳节,它与重阳节、中和街并称唐代的“三令节”,并有官府支拨专款,百官可以择地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歌舞升平。每逢上巳节,长安城内的人自发来到曲江游玩,平日“相互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人们都在此日出城,以致全城沸腾,热闹非凡。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一个旨在驱邪避恶的节日。人们将各种预防措施和宗教忌僻手段结合以来,以图达到驱恶除邪、消灾避祸的目的,于是产生了端午节的种种禳祓风俗,如插艾叶、悬菖蒲、系五色丝、饮雄黄酒、贴五毒符、吃益智粽、龙舟竞赛、彩兰沐浴等等。早在先秦就有忌避五月五日的习俗,最为典型的就是浴兰。所谓“浴兰”,是指在用兰草蒸煮过得水中沐浴。古人认为兰草具有辟邪的功能,端午节风俗龙舟竞渡,也是与沐雨联系在一起的,祭祀龙头、洗端午澡,实际上也是一种禳除灾疫、祈福求祥的仪式,与采兰沐浴同出一源,都具有驱瘟逐疫的原始文化内涵。

二、 社会礼仪中的沐浴

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很多社会礼仪与沐浴有关。婴儿诞生礼中的沐浴在社会礼仪中是一项影响广泛的重要内容。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洗三”的育儿风俗最初是唐代皇宫的一种礼仪,首倡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据史料记载,开元十四年,当时已立为太子的李亨喜得头胎儿子李豫,就在这皇太孙诞生的第三天,唐玄宗亲临东宫,赐给金盆,为李豫举行了香汤沐浴仪式,宫中顿时热闹非凡。此例首开风气,从此宫中逢有生育,无论男女,都要在诞生三日这天举行沐浴仪式,后逐渐成为制度,并要给参加沐浴仪式的宫人赏赐“洗儿钱”。“洗三”习俗自唐代以后,遂在民间盛行,迄今不衰。此外,小儿满月也是件大事,民间通常都要举行满月礼,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载:“唐高宗龙朔二年,其子满月,大赦天下”,可见满月也是重大的人生礼俗。满月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满月洗儿,又叫洗儿会,其意在于祝福小儿健康茁壮成长。

婚姻是人生大事,古代的婚礼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婚礼中也包含了沐浴的内容,新娘出嫁前要沐浴,就是婚礼中常见的习俗。传统的婚礼,新娘新郎都要沐浴,以示新人新生活的开始,此俗甚古,唐代也是如此。新婚之夜过后,天还未亮,心就要起床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做好拜见公婆的准备。在传统婚礼的拜堂仪式中,新人祭拜祖先也是必须要先行沐浴的,只有保持其身心洁净方能显示出虔诚敬意。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治丧,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丧葬礼仪。为死者沐浴,以便让死者洁净返本,称作“洗尸”,是丧礼中重要的仪式之一,从周朝开始,历代均由严格的法式。据《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等记载,人死之后,在小殓之前要沐浴。为死者沐浴时,一般有二人,一人由盆中打水,一人为死者全身擦洗以便。擦洗时浴衣擦拭干净,并为男性是这剪去胡须、支架灯。洗罢全身后,以黍稻煮沸取汁,盛于瓦盆为死者沐浴,沐毕用专用头巾擦拭干,水倒入坎中(室中之地为坎)。而且只可同性为死者服务。还有以药和香料配制的水进行沐浴,可让尸体保持芳香的齐伟。洗尸仪式传至唐代,其变化不大,并已基本定型。洗尸不仅仅是处于尸体洁净的需要,亦是有着信仰方面的意义,这就是通过为死者沐浴,让生命之水接触死者的身体,象征为其诸如生殖的力量,促其早日再生。

三、 宗教信仰中的沐浴

从沐浴的目的来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世俗的沐浴,为的是洁身爽体,健身祛病,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必要的,不论它是否与宗教有关;二是宗教性的沐浴,洗身是表,洁心是质。

道教认为,水是清净之物,具有驱邪功能用法水施法,能除尘垢秽污,洒荡妖气,又能祛除众生烦恼。正因为水具有这种神秘力量和作用,所以道士不仅有符水施咒、用水驱邪的法术,更有用水沐浴的仪典。道士举行斋戒、诵经活动之前,都要进行沐浴,洁净其体,表示对神明的尊重和敬畏。道教认为,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交于神明”,法术才能灵验。佛祖一向重视沐浴,又极力倡导沐浴,使佛祖门形成僧侣经常沐浴的习规。唐代的佛教徒们也谨遵此习规,不论大小佛事均先沐浴以表其诚,佛门弟子圆寂之前也都会进行沐浴净身。禅师们在结束自己声明之前都只有一个要求:烧汤沐浴,更易坐化。这种庄严的沐浴不仅仅只有高僧、居士而已,民间凡人安详辞世前亦多“沐浴更衣而逝”,史书多有记载,这些都足见沐浴受重视的程度。

此外,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借沐浴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或不得志的抑郁之情,如韦应物《温泉行》、李白《沐浴子》描写的情景。

唐朝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而盛唐无疑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盛唐时期的沐浴文化与唐代其他时期相比,自有其特点。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有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沐浴以及沐浴相关的文化。许多奢华而精致的沐浴场所,各种沐浴用具以及繁简不一的沐浴程式,还有大量等级不一的各种香料······这些是唐代其他时期不能相比的。盛唐时期的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继承和推陈出新中日趋成熟,不同文化在这一时代相互碰撞交融,多元文化日趋混融,沐浴文化也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加之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于沐浴及沐浴文化的提倡和支持,使沐浴文化成为集大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集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