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热搜资讯

骊山故事

骊山故事

文/黄诚

在中国的版图上,骊山绝对值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头。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里,骊山上演的一出出重头戏,却足以影响历史的走向。2006年10月27日,我走近了骊山。这一天,天上下着小雨,山间飘着雾,我没看清它的真面目。如今我回想骊山的模样,它似乎依然在云里,在雾中。抛开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不算,三千多年来,骊山作为皇家的行宫别苑集中地,留下了多少故事?

云雾中,跳出了周幽王

他的身边,是那位从未开颜一笑的妃子,这位妃子有一个今天我们读起来很不顺口的名字——褒姒。褒姒美貌如花,可就是不小,幽王急了,就想了一个新奇的法子。他命令下属无故点燃了骊山上的狼烟,让四方诸侯误以为国君有难,纷纷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褒姒看见他们的狼狈模样,果真笑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周幽王就这样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调侃声中。

云雾中,迈出了秦始皇

他志得意满,傲视群雄。

他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他统一六国,创立帝制,设郡县,立“三公”,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他的文治武功,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说难以相比。

依托骊山,秦始皇按部就班地修筑着他的陵墓。然而,历史给他的时间不长,他来不及看到自己布下的这局大棋的结局,来不及享用费尽心机获得的果实,农民起义军就攻进来了,他的大限就来到了。

这个来不及完工的巨大陵墓,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时至今天,我们仍然不知其中的奥秘。秦始皇为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千百年的谜。

云雾中,走出了李隆基和杨玉环

他们执手相携,你侬我侬,华清池畔,蜜语甜言。

唐太宗时曾在这里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李隆基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这位当时最自负的君王,引领了怎样的一番繁华呀!

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唐玄宗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他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飞霜殿,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每年十月至年底,他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白居易《长恨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李隆基与杨玉环,何尝不是一堆比翼双飞的快活鸳鸯!

云雾中,跃出了张学良与杨虎城

他们正气凛然,满脸严肃,腰扣配枪,立于环园之外,整装待发。

这里原为清朝驿馆,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修并改名“环园”。199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往返都就寝于此。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环园中的五间厅,在此策划高级军事会议,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强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率东北军、十七路军进攻红军。

张、杨两位将军为促蒋抗日救国,在此谏阻蒋介石放弃内战政策,联合红军抗日,蒋介石断然拒绝。张学良、杨虎城遂联合行动,于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院内进行了一场激战,蒋介石在寝室听见枪声,从后窗仓皇出走,越后墙而过,跃入深沟,碰上脊背,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的草丛中,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自此,中国走上全民抗日的道路。

骊山的故事,岂止这么多?

绝对不是。因为我扒开骊山的土壤,看到的都是前人的脚印;躺在骊山的树下,听见的都是远古的声音。

近年来,考古人员通过不断探测、发掘,确定并恢复了唐太宗、杨贵妃等人的专用温泉池,并向游客开放。当年的宫殿,果然是成了土。

舞剧《长恨歌》在不断上演,“长生殿”秘境在全新解读,杨贵妃入浴雕塑在日复一日地接受游人的观瞻,可是,不论是英雄还是美人,早成云烟。

只有那些妆点华清池的树,该绿的绿,该黄的黄,它们一直都在。

只有那常温43度的温泉水,一直在汩汩地流,汩汩地流。